微博:乒乓球专业球队的打法 “技不如人”照样能赢球,这就是乒乓球技战术神来之笔!-国球汇

小编 46 0

“技不如人”照样能赢球,这就是乒乓球技战术神来之笔!-国球汇

这段时间因为受疫情的影响,周围的球友们都没啥机会打球,大家闲暇的时候只能在群里过过嘴瘾。前几天,在球友群里潜水时,看到各路大佬们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影响乒乓球比赛胜负的非技术因素。 这个话题我琢磨了几天,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不当之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拍砖~

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我个人觉得把这句话放到乒乓球领域里,可以改动为:“七分靠技术,三分天注定,剩下一分拼人品” (为啥多出一分呢?因为乒乓球每局11分嘛~)。

这“三分天注定”,就是影响乒乓球比赛胜负的非技术因素,在这其中我又粗略地分为主观因素(战术+心理+身体)和客观因素(器材+场地+规则+运气)。

微博:乒乓球专业球队的打法 “技不如人”照样能赢球,这就是乒乓球技战术神来之笔!-国球汇

今天先来聊聊战术吧。对于乒乓球友来说,想必大家对战术这个词,并不陌生。我个人所理解的乒乓球战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团体赛中的排兵布阵;而第二个层面则是个人在比赛过程中如何合理地综合运用各项单项技术。

先简单讲一下第一个层面吧。众所周知,乒乓球是存在“球路相克”这个说法的,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二王一马”时代——这是中国乒乓球极具统治力的时代,几乎包揽了所有大赛的冠军,然而马琳、王励勤、王皓三人却相互牵制十余年,最终无人成就“大满贯”伟业。

微博:乒乓球专业球队的打法 “技不如人”照样能赢球,这就是乒乓球技战术神来之笔!-国球汇

由于“球路相克”的存在,加上“田忌赛马”等博弈策略,使得团体赛的排兵布阵成为一门很有看点的大学问。

说到团体赛,就不得不提到1995年第43届天津世乒赛。男团决赛,中国队与瑞典队总比分战至1:1时,时任球队主教练蔡振华安排当时默默无闻的削球手丁松出战第三盘,两局均以大比分战胜了瑞典的卡尔松,为中国队以3:2获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微博:乒乓球专业球队的打法 “技不如人”照样能赢球,这就是乒乓球技战术神来之笔!-国球汇

但由于近年来将双打纳入团体赛,使用无机胶水、40+大球等一系列规则、器材改革,使得世界乒乓球打法出现了单一化的趋势,再加上削球打法难以与其他打法搭配双打的天生劣势,团体赛越来越倾向于拼“硬实力”。排兵布阵再难见到神来之笔,团体赛丧失了很多悬念,我个人觉得也是改革的遗憾之一。

好了,这个团队层面的战术,咱们点到为止,毕竟这些都是带队教练们应该操心的事情。我们球友更为关心的还是个人层面的战术运用。

微博:乒乓球专业球队的打法 “技不如人”照样能赢球,这就是乒乓球技战术神来之笔!-国球汇

战术运用是贯穿比赛全程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赛前对对手的研究准备、赛中的及时变化调整和赛后的总结反思。

除了遭遇战,赛前对比赛对手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专业队员可以通过录像等资料来辅助做战术准备,而我们一般的业余爱好者留下的影像资料几乎没有,就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加以判断了。

我自己观察对手,主要看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看对手的发球, 自己是不是能够看得懂。看不懂的话,就要做好吃发球的心理准备,然后再争取从其他方面找补。

微博:乒乓球专业球队的打法 “技不如人”照样能赢球,这就是乒乓球技战术神来之笔!-国球汇

第二个,是看对手的准备站位。 一般来说,靠近侧身位、双脚前后站位的正手突出,靠近中间位、双脚平行站位的,反手更好。而业余爱好者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能做到两面均衡的很少。

第三个,是看对手的身高、体型等。 一般来说,高个子护台面积大但衔接速度慢,而且中间位空当稍微大一些;小个子护台面积小但衔接速度快……等等。

如果是遭遇战没有看过对手打球的话,一般开始还是遵循常规的战术打法。比如,打横拍瞄着对手腋下突破,打直拍发反手位长下旋有奇效,打颗粒胶/削球打法反手位奔球开道等等。然后再根据对手的表现进行调整。

微博:乒乓球专业球队的打法 “技不如人”照样能赢球,这就是乒乓球技战术神来之笔!-国球汇

做好了赛前准备之后,就是最为关键的赛中变化调整了,也就是大佬们常说的“阅读比赛” 的能力。但是对于咱们一般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个太过于高端了,相比于这个,我认为战术的执行力更为重要。战术的执行力包括两个方面的考量,一个是坚定性,一个是灵活性。

比如,你赛前观察发现对手反手强正手弱,但是比赛过程中对手的正手刚好在线,连续打了几个好球,那么我们此时就可以把球更多地给反手位、中间位,但最后杀板得分的时候还是要从正手位突破。我记得有一次王楠在解说比赛的时候说过:“打到比赛的关键分时,不管前面打成什么样子,这个时候就是要死抓着对手的弱点不放。” 这个就是执行战术的坚定性。

微博:乒乓球专业球队的打法 “技不如人”照样能赢球,这就是乒乓球技战术神来之笔!-国球汇

战术的灵活性又是什么呢?举个栗子,比如打伊藤美诚,大家都知道要以发反手位奔球为主。但是你不可能一场比赛从头到尾都只发这一种球吧,难道她就不会侧身攻的吗?还是需要配合其他落点进行牵制,不能让她太容易猜到球路了。战术是死的,人是活的。

战术的坚定性和灵活性是相辅相成的,灵活性是前奏是铺垫是过渡,坚定性是一锤定音是一招制敌是一击毙命。只有灵活性没有坚定性,就是打乱仗,输了是正常,赢了全靠蒙;只有坚定性没有灵活性,就是过于呆板,容易被对手抓住难以摆脱。

微博:乒乓球专业球队的打法 “技不如人”照样能赢球,这就是乒乓球技战术神来之笔!-国球汇

最后,说一下赛后的总结反思。这并不是“事后诸葛亮”,而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想起丁宁对平野美宇1负N胜的战绩,我记得有一次丁宁在战胜平野美宇后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话:“她的球路都在我的脑子里。” 可想而知,丁宁在输了那场比赛后做了多少次复盘。再比如,反弹能力超强的张本智和,还有抱着厚厚的大笔记本的伊藤的教练,支撑着伊藤美诚走到世界第二……可见赛后总结的重要性。

微博:乒乓球专业球队的打法 “技不如人”照样能赢球,这就是乒乓球技战术神来之笔!-国球汇

最后的最后,乒乓球战术是否有用,是建立在双方技术实力水平相近的基础之上的。 一般来说,局分相差在3分以内,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比分能够咬得住”,才有把大量精力放在战术准备上的必要。

早年间,中国队就是走的增加技术厚度的“王道”,以不变应万变,只要我的硬实力比你高出3分以上,那么一切都尽在掌握。

但随着规则的更迭,世界各国乒乓球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硬实力的差距已经在逐步缩小了。所以,近些年日本乒乓球的异军突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于他们走了“诡道”(注:“兵者诡道也”)——对战术的高度重视、精心设计,弥补了硬实力的差距,让乒乓球比赛增加了很多悬念,变得更为精彩纷呈。

其实,对战术的高度重视并不是什么坏事,不懂球的刘胖子都曾自嘲,自己打球就是靠临场发挥和脑子算计,他谦虚地说:“我就是实力不够,只能靠这些。”那有实力又会算计的中国队,岂不是要上天?

本文为球友@枫彧 原创,国球汇经授权发布

欢迎更多球友在国球汇发表观点、分享心得

投稿事宜请添加微信号:pingpang3333

重温徐寅生《关于如何打好乒乓球》一文,感受经典的力量

2022年/第60篇原创

作者:杨 磊

这篇文,挺有意思。4月25日,本文就写好了。写完之后,因为年代久远、涉及到很多史料,怕不够严谨,想让《乒乓世界》杂志社同仁们帮忙把关一下。

无心插柳柳成荫。杂志社恰好推出一档“乒坛史话”的栏目,说题材正好适合,可以刊发(已正式刊登于2022年6月刊)。所以,自媒体直到现在才发出来。

微博:乒乓球专业球队的打法 “技不如人”照样能赢球,这就是乒乓球技战术神来之笔!-国球汇 微博:乒乓球专业球队的打法 “技不如人”照样能赢球,这就是乒乓球技战术神来之笔!-国球汇

好饭不嫌晚,现在进入正文:

偶然间与球友聊起前国际乒联主席、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左右写的《关于如何打好乒乓球》一文,谈兴甚浓。聊罢还嫌不过瘾,专门从网上搜索,认真重温了这篇曾让毛主席亲笔批示的乒乓雄文,感慨良多。

本文距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经典自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神奇力量,它的价值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减,反而光辉愈显。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在其专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强调过去历史对当代现实的借鉴意义。历史是割不断的,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情,总会以各种新的形式再次出现,周而复始。

我认为,阅读乒乓经典文章的意义,正在于此。

微博:乒乓球专业球队的打法 “技不如人”照样能赢球,这就是乒乓球技战术神来之笔!-国球汇

一花一世界

知过往,鉴未来。

重温经典之前,不妨先花一点时间,简单了解一下本文的成文过程,对于深入理解大有裨益。

上世纪50年代末,是中国乒乓球艰苦创业、开始强势崛起的发轫之始。

微博:乒乓球专业球队的打法 “技不如人”照样能赢球,这就是乒乓球技战术神来之笔!-国球汇

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男单比赛中连胜各路高手,为中国乒乓、中国体育夺得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冠军。两年后在北京举办的第26届世乒赛上,容国团的那句“人生能有几回搏”,喊出了乒乓精神之魂,振奋了几代中国人。

男队率先走在了前面,中国女乒同样不甘心于人后,只是通往巅峰的道路注定“不好走”。

不同于今时人们印象中的中国女乒天下无敌,当时横亘在中国女队面前的是强大的日本女队。自1952年第19届印度孟买世乒赛日本女队夺冠崛起开始,1954年第21届英国温布利世乒赛再次夺冠,并从1957年至1963年四届世乒赛中实现了前无古人的“四连冠”。反观中国女乒,从1934年第8届法国巴黎世乒赛开始设置女子团体项目,中国女乒还从未染指过冠军。

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一支队伍来说,“第一次”总是充满了崎岖与坎坷。

有容国团一飞冲天在前,中国女乒实现了从“不敢想”到“敢于想”的巨大飞跃。但是,梦想目标有了,接下来的“路”到底该如何走?

中国女乒上上下下,心里并没有底。

聊完大背景,再来看小环境。

本文的由来是,1964年国庆节前,一些省市乒乓球队陆续到北京向国家集训队取经,国家男队老队员徐寅生受邀介绍打球的体会和经验,颇受各队好评。

此事被中国女乒领队孙叶青了解到后,专门邀请徐寅生来女队讲话。

因为来年(1965年)就是第28届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世乒赛,时间紧、任务重,女队上上下下都憋着一股劲,冲劲十足,但实际训练效果并没有预期中那么好,一种急躁的情绪在队伍中蔓延。

改变,有时候只需要一剂良药。

徐寅生在女队的讲话,大家反映很好,讲话稿由当时在乒乓球队“蹲点”的国家体委干部刘兴记录整理之后,又经徐寅生本人修改完善,形成了《关于如何打好乒乓球》一文。

至此,该文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微博:乒乓球专业球队的打法 “技不如人”照样能赢球,这就是乒乓球技战术神来之笔!-国球汇

10月1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收到记录稿后,一口气读完,并立即口授了1300字的一封信,让秘书誊清后,马上送给国家体委其他几位领导同志。信中肯定了这篇讲话,还指示让体委组织各运动队学习。

贺老总还把这篇讲话的记录稿和自己的批语呈送毛泽东主席。

1965年1月12日,毛主席亲笔批示:“徐寅生同志的讲话和贺龙同志的批语,印发中央工作会议同志们一阅。并请你们回去后,再加印发,以广宣传。同志们,这是小将们向我们这一大批老将挑战了,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们学习一点什么东西吗?讲话全文充满了辩证唯物论,处处反对唯心主义和任何一种形而上学。多年以来,没有看过这样好的作品。他讲的是打球,我们要从他那里学习的是理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如果我们不向小将们学习,我们就要完蛋了。”

1965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徐寅生的文章,并加了编者按,号召大家“从中学习辨证唯物论,学到毛泽东思想”。

一篇经典,就此诞生。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花这么长的篇幅来介绍背景,想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一篇经典的诞生,内容过硬是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想成为经典,跨越圈界,产生广泛性影响,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天时”, 中国男乒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中国女乒实力业已达到、世乒赛在即、毛主席批示,一切的一切,对于亟待破茧成蝶中国女乒来说,可谓“天时”。

“地利”, 男帮女、传帮带,团结拼搏,一直是中国体育的优良传统,可谓“地利”。

“人和”, 中国女乒想赢,中国男乒也想中国女乒赢,全中国人民都盼望中国女乒赢,可谓“人和”。

见微知著,经典长虹

《关于如何打好乒乓球》一文长达7000余字,我用“摘抄” 的方式,将原文中历久弥新、适合大家借鉴学习的部分摘录为7个大方面。

1.我这几年是怎样打球的

我从小就爱打乒乓球,但是,过去没有现在这样好的训练条件,只好靠自己去看、去想、去闯。不过,这也有好处,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打球如果完全依靠领队、教练员,也不一定能打得好。我以前看谁的哪一手好,就去学他。现在细想起来,我的技术全是从别人那里“批发”来的,有傅其芳、也有杨瑞华的……

就是现在,我还经常看、经常学别人的,谁有了什么新技术,自己心里都很清楚。

2.思想怎么才能过硬

当时领导告诉我,克服这些缺点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情做起 。自己就在各种具体问题上注意克服。

比如练长跑,有时快坚持不下去了,但一想到这是为了锻炼意志,也就又坚持下来了。

从不要到要,是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是严格要求自己的结果。

有人问,你那时候究竟是怎么想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拼,不想输!但这是从平时小事情上锻炼出来的。

有人问我的思想是怎么过硬的。(比赛很多时候)只要自己稍微一想到“不要了”,那就非输不可。可是我决心要拼到底。于是努力争取主动,加强了进攻,最后取得了胜利。我就是这样不肯轻易地认输,最后也算过了“硬”。

但是,如果没有这两年的一系列的锻炼和国内外比赛的磨练,是不可能顶得住的。有些人说平时不抓紧没有关系,到了有重要比赛时,一定会挺身而出,一定顶得下来。

我觉得,如果没有思想基础,也没有平时的磨练基础,这个“顶”就不保险。

3.谈雄心壮志

雄心壮志要靠平时努力。我所以取得一些成绩,并不是说我的雄心壮志就高得很。

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双打争前三名的时候,我的心还不雄,志还不壮,我在19∶16领先的情况下,由于只拉不敢打而输掉了;后来单打也输了;在团体赛中我又不敢见困难就上。

这次失败给自己的刺激很大,曾经有一段非常气馁,但又不死心,觉得别人可以打好球,我为什么不行?

既然知道这样不行,就得下决心去改,不能让自己永远不行。

我想,平时思想再好,碰到事情就软,那就什么也做不成。

容国团说,人生能有几回搏。这种“搏”当然是要为了国家的荣誉去“搏”才有力量。

所以,思想过硬就是说敢于挑担子, 万一输一场,也要顶得住,要敢于冒险。

4.关于信心

我们谈信心,基础是什么?

是打国际比赛。

如果你平时训练或比赛,打得好一点就有了信心,打得差一些又没了信心,那是没把对手搞明白。

有些比赛虽然输了,但是应该有信心,因为这是为了将来而锻炼,为了将来而提高。

信心要靠平时培养,一抓住球拍,就要想到自己任务,为它做准备。

我这个人行动上有些懒,但思想不懒,平时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我都要想想如何同自己的任务系起来。看一场电影、一场戏,我都要想想如何同自己的任务系起来,时刻想到乒乓球虽小,但是意义却不寻常。

我们带着“敌情”观念练兵,就是要带着和对手比赛的观念来练球,要时时想到将来国际上的对手,练了就是为了将来比赛去用。

看别人打球也是如此,看谁的东西好,就要设法把它学过来。你问我们优秀运动员每个人的技术特点,在我心里还是比较清楚的,他有了什么新东西,我也知道。

5.当前女运动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女运动员主要技术的过硬抓得不好。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日本选手自从第25届世界锦标赛以来,都是新手一出头就出成绩。这是什么原因?关键就在于主要技术过硬。

微博:乒乓球专业球队的打法 “技不如人”照样能赢球,这就是乒乓球技战术神来之笔!-国球汇

讲到气量。我觉得争气就应该目标明确,要为中国人争气。比方说,有些男运动员讲你们中间的一些人不动脑筋,有人就赌气,打好了给你看,好像就是为了给男运动员看看才要打好球的,你们为什么不想想有些外国人看不起我们,我们就非争口气打败他们呢?

这样才是为国家的荣誉争气,争这样的气才算争对了。

6.谈谈如何学习的问题

有些人不敢学别人的东西,怕学不好,反而影响原来的技术。有些人满足于现状,虽然水平不高,也觉得马马虎虎可以过得去了,就不想再学。

练新技术,把原来的技术放一放,当时虽然受些影响,从长远看是有利的。所以,学东西眼光要放远,多从长远利益出发,至于有些人没有学得好,那是方法问题。

学习别人一定要先看别人的优点。我们的运动员,每人都有优点,都有特长,你如果看不到,那你就什么也学不到。

有人明明知道别人有好的东西,但是强调人家水平高,很难学,也就不学,讲了很多理由,归根到底还是不学。

7.再谈谈训练和比赛中怎么动脑筋

第一,练球时动脑筋。 不外乎从拍形、击球点、发力、步法这些方面去研究,只要不违反基本规律就行了,不要用一种手法打球。

打各种不同的来球,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当你用一种手法打球连续丢了几个球时,就应该换一换,试试改变拍形、接触点、发力。

当你打着了以后,就可以想想为什么打着,两种打法就有两种体会。不然的话,老是一个动作,前一个球失误了,后一个球还是要失误的。

第二,训练中还要注意抓主要技术。 不要光练自己缺点的方面,特长反而练得少了。主要技术要紧紧抓住不放,反复练习,不断熟练提高。

有些人为了加强防守,反而忽视了主动进攻。有些主要技术因为在国内运用不多,就不多练,慢慢也会退步。所以主要技术要抓住不放。

第三,训练中要善于“记”。 譬如碰到上旋球,球拍上有什么感觉,碰到下旋球又是什么感觉,脑子里要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以后一碰上这种球,即使输了也知道是什么原因,甚至连球上有脏东西、有汗,打的时候也能马上感觉出来。

另外,把对手的打法也要记在心里,对方什么样的角度,什么样的动作,会打出球来,有印象,下次碰到就可以预先防备,也可以向人家学习。

第四,要学会总结好的训练方法。 自己在练习中,应当注意哪些训练进步快,哪些方法用处不大,好的总结再发展,不好的可以改进。

对于教练员布置的内容,也要想一想是否合适,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以求改进提高。

比赛时最重要的一条是想法子发挥自己的特点。有些人打球只根据对方情况打,对方正手差我就打正手,反手差我就打反手,但是更主要的还应考虑发挥自己的特点。

有时候用自己的特长对付对方的特长,也可以打得通。当特长运用不通时,我们必须用自己的辅助战术,或者说“特短”。同对方比赛时,自己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如果总觉得自己不行,无论用特长或“特短”都不会成功。

有时候还要通过分析对方心理来决定战术。这样可以长自己的志气,鼓舞自己信心。比赛双方谁想得更好一些,谁就会赢球。

比赛时,往往是你怕对方,对方也在怕你,这是指思想。再说战术上也是如此,你怕对方侧身攻,对方却怕你变线而不敢侧身。

就这样,比赛中你怕我,我怕你,怕来怕去,一个有经验、善于分析、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实质的运动员,在这种时候就能占便宜。我们要学会分析对方,运用战术,驾驭别人。

微博:乒乓球专业球队的打法 “技不如人”照样能赢球,这就是乒乓球技战术神来之笔!-国球汇

真理的分量

真理的分量,有多重?

这篇讲话半年多之后,在1965年第28届世乒赛中,中国队夺得5个冠军,特别是以梁丽珍、李赫男、林慧卿、郑敏之为核心的中国女乒首夺女团冠军,打破了欧洲、日本女乒对考比伦杯的垄断,标志着中国体育进入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高峰。

如此辉煌的成绩,全靠一篇讲话吗?

肯定不是。

但是,我相信,这篇讲话是一束光又是一团火,给予了“冲顶前最艰难时刻”的中国女乒方向与力量。

对于我们普通球友来说,本文也是历久弥新。

比如,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打乒乓球的人,都在时时刻刻、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打好乒乓球”?

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升级,但是,诸如独立思考、意志作风、雄心信心、学习训练、扬长避短、斗智斗勇等等,永远不曾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半个多世纪前徐老的这篇雄文,诚如毛主席所说,“充满辩证唯物论”的真理光辉,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谨以此文,向徐老及老一辈的中国乒乓球事业奠基者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