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特制底板之谜,剖析结构与性能背后的差异与真相
《乒乓球器材常识》第10集:价格相差10几倍相同结构的底板,区别到底在哪里?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乒乓球领域也不例外,各种网红纷纷涌现,其中不乏一些打着“特制底板”旗号的商家。这些商家宣称自己的底板与大牌品牌的性能完全一致,但实际上却隐藏着种种欺骗和误导。本文将揭示这些骗局的实质,并呼吁乒乓球行业以专业与信任为基石,共同打造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
1.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骗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各行业都涌现出不少网红。乒乓球界也不例外,一些人借助网络影响力和粉丝数量开始销售所谓的“特制底板”,并声称其性能与大牌品牌完全一致。然而,这些宣传往往隐藏着种种骗局和误导。
2.底板结构并不是决定性能的唯一因素
对于消费者而言,相同或相似的底板结构并不能保证性能的完全一致。即使两款底板结构看似相同,其生产工艺、原料选用、胶水使用、压合方式等因素都会对性能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将特制底板与大牌品牌的性能划等号是不准确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宣传。
3.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一些商家在宣传中使用华丽的话术,以“完全一样”的结构、与著名乒乓球选手使用的材料为卖点,欺骗消费者冲动购买。这种虚假宣传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了整个乒乓球行业的信誉。
4.底板生产工艺的多样性
乒乓球底板的生产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多个工序。从木材选料到压合,每一个环节都会对底板性能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多样性导致即使底板结构相同,其性能也有可能截然不同,因此特制底板宣传的“完全一样”并不现实。
5.消费者应明辨真伪,选择专业产品
在购买底板时,消费者应该明智选择专业品牌,不被虚假宣传所误导。一款好的底板不仅要注重结构,更要追求优质的制作工艺、原材料选用和性能表现。只有从用户体验出发,产品口碑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播。
6.树立诚信经营理念
本文不仅对特制底板的问题提出质疑,同时也反思了乒乓球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商家应当明辨是非,坚持诚信经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7.信任基于专业,粉丝不是韭菜
对于乒乓球爱好者而言,选购底板时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虚假宣传所迷惑。专业品牌应该立足于乒乓球本身,推出优质产品,给粉丝带来真正的惊喜和满足。只有这样,乒乓球行业才能蓬勃发展。
总之,乒乓球底板的性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相同结构并不能保证完全一致的打球体验。特制底板的虚假宣传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信誉。作为乒乓球行业的一份子,我们呼吁商家树立诚信经营理念,推动行业朝着更专业、更诚信的方向发展。消费者也应该明智选择,不轻信虚假宣传,让市场的声誉与产品的实力相匹配。只有在共同努力下,乒乓球行业才能持续发展,为广大球迷和爱好者带来更多优质产品和愉悦体验。
乒乓网刘宝生整理
均衡就是王道!盘点那些以均衡为王的底板
对高手而言,底板够不够暴并不是关注的重点
性能均衡的说法对器材来说必不可说,但可能很少有人把它作为选择底板的第一指标。原因很好理解,进攻和防守的关系,自从中国队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前者就长时间掌控了乒坛的主流,纯爷们儿必须拉的又转又暴!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业余爱好者选择底板时的考量,更加注重底板的进攻质量,但回过头看看过去的三十年里,那些能够站在世界最高领奖台的人们,底板够不够暴从来都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更多的选择是一块与自身打法相符,性能没有明显短板的器材,这也是以乒乓球运动改革为断代,多个时代对于乒乓球板均衡的终极理解,就连当今乒乓球板制造的佼佼者日本蝴蝶品牌的负责人,也多次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制造底板的诀窍就是均衡!
在30%和70%的前提下,什么是均衡
器材辅之于人的道理每个打乒乓球的人应该都懂。均衡是高手选拍的关键,换拍无用论和神拍论都过于绝对。从杂志创刊至今接触到乒乓职业选手和业余高手总结来看,大部分人认为器材和技术的关系稳定在30%和70%左右。乒乓运动是个极为主观化的运动,想要做到对性能的绝对客观显然非常的困难,提出均衡的概念,是以大部分的主观统一认识为前提,在进攻打法主流的环境下,底板的均衡并不是说进攻防守的偏向各占一半,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显然也不是均衡,底板可以帮助使用者有效的提高进攻效果,并且在被动防守技术中没有因底板性能增加防守难度才算是均衡,并且因为乒乓球运动又特别个性化,所以针对于每一个人,均衡的理解在进攻优,防守良的标准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调整,也不足为奇。
在互吃发球的年代,说阿瓦拉P500的故事
对于现在的乒乓球友,即使你是个器宗,说起阿瓦拉也可能只剩下了关于“梦幻手感”的传说。这里要特别感谢80年玩球的一批人,他们是互联网的一代,正是这批人在网络上将阿瓦拉的梦幻手感形成了器材党们讲不厌的故事。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那个阿瓦拉P500称王的年代,那个就连刘国梁、孔令辉和老瓦这些世界上最强的男人也要互吃发球的年代:阿瓦拉在那个年代所拥有的标签并不是梦幻手感,对于当时的中国球员来说,阿瓦拉P500诞生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碰撞的时代,弧圈为王的论调已经无需要论证,国人传统下来纯粹的快准狠的快攻技术和欧式弧圈正在这一代的中国乒乓球员身上趋于融合,相对精细的台内技术和小动作发力的改良弧圈球成为这一代中国队的特征,阿瓦拉作为由许绍发指导和瑞典强强联手,为国手量身打造的武器,在它的身上多多少少我们能够看到今天斯帝卡OC的样子,但结构设计上寇头面材的加入,让阿瓦拉P500的板身在当时可以用坚挺来形容,在今天看来有些控制有余而力量不足的阿瓦拉P500,在当时将短促却相对柔和的触球感和整体板身的小形变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相比欧洲列强更喜欢退台几步解决战斗,中国人即使拉弧圈,也要在台前拿下这一分,所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阿瓦拉P500的短板恰恰是在退台后的绵软无力,显然中国弧圈的战术体系里,并不多见这一环节,而在当时还可以称的上是暗流涌动的台内环节,虽然搓摆是主要的接发技术,但中国人骨子里的前三板时不时仍然露出锋芒,这便是第一代现代中国弧圈打法的理解。
强调近台强攻又富有旋转的阿瓦拉P500,以均衡的攻守和看不见打不到的短处,成为以孔令辉为代表的王者之选。这里还要顺带一提P500的同门师兄P700,P700被人们熟知多半是因为王涛,还是要用当时的眼光来看,P700可以称的上是那个时代最硬的纯木底板,以至于手感好到像王涛这样的天才球员,反手位都不得不选择当时海绵最软的生胶作为搭配。当然你如果对这段历史非常了解,一定会说王涛的正手用的也是一块几乎是世界上最硬的红双喜套胶,仔细观察王涛的正手位动作其实不难发现,这位生胶天才的正手位击球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拉弧圈而是近乎于暴打弧圈,如果拿出当年王涛与刘国梁和欧洲高手们的录像来统计,王涛的正手位更多流露出的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气质。在业余玩球圈子里,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阿拉瓦P700大有取代P500成为最具王者潜质的底板,这样的说法严格考究多半是在大球时代刚刚兴起之时,原因很简单,乒乓球运动的核心还是球,核心器具的改革带动着乒乓技术的变化,从而球员手中的底板也不得不变,拿P500打大球,可能只剩下了梦幻手感本身,在当年,器材改革出新的速度无法与现在相比,所以看来很硬的P700顺势上位成为新的均衡之选,也就不足为奇。
作为一个对器材有点执着的人来说,再谈起阿瓦拉是美好的,现今追随阿瓦拉的烧友们可能越来越少,更多对阿瓦拉有情之人,都将其束之高阁,懂的人自然会懂,在铭神静气间从手柄上的红色猫眼品一品当年中国队对于胜利的渴望。要说起阿瓦拉P500和P700底板,最最上品的必须要数老棕柄阿瓦拉,其中又以独特的CO柄为王。Nittaku阿瓦拉次之,最后是普通阿瓦拉,在当时的器材圈子,这样的说法可以说是器材发烧的常识。当然聊到阿瓦拉品牌也少不了惋惜,阿瓦拉辉煌的历史在经过一分为三的商业运作之后,无论哪一个阿瓦拉推出的P500,都不复当年的神话。工艺的变化和人们本身对于运动理解的改变,也许是最大的原因。
和国家队一起进步,CL是长青树,也是无冕之王
在CL这块底板上,均衡和全能是最为耀眼的两个标签。与同为纯木七层的阿瓦拉P700不同,CL少了一份刚性,多了几丝柔情。这在弧圈球成为出门旅行必备佳品的大球时代,显的尤为重要。也让它从过去刘国梁手中的颗粒利器变身为双反弧圈最为均衡的选择,恰逢两毫米的规则改变,也让CL彻底成为了与蝴蝶VISCARIA相仿的乒器长青树。全能底板的定义对于过去的CL可能不太准确,但在大球时代,横拍、直拍,反胶、生胶,快弧或是弧快,除了削球手,都能用CL找到一套适合的配置,借用一句网络上特别流行的话,CL几乎可以被乒协定义为全民乒乓标准用拍,这一说法用来证明CL的全能性,足矣。
很难去考究是哪位有远见的高手第一在CL配置两面反胶,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大球时代来临后的某一段时期,中国国家乒乓球队这个宇宙中最强的乒乓团体,CL在队伍中有着惊人的普及率,这支红线七夹也理所当然的横扫了闻风而动的国内业余乒乓圈。加之斯帝卡公司在价格方面的下调,以至于在一瞬间,最忠实手感的练功神拍这一响亮的名头就从久负胜名的EG转至CL,很有可能它就是我国全民拥有数量最多的进口乒乓底板。
从2004年萧山最后一球落地,世界乒乓运动的理解就发生了质的改变,前三板依然是制胜法宝,但后三板的概念已经浮出水面,也许细心的你已经发现,依然在取胜的中国人不得不多抹上几把汗水,印象中的国外老将打完一个球后需要气喘吁吁的多走两步。无论多么精妙的台内艺术,都免不了要进入到退后一步的弧圈撕杀,撞磨式发力成为国家队的不传之秘,力量属性第一次如此重要的成为决定胜负的因素。严格意义上说,并没有谁手握CL登上世界最高的领奖台,但这并不影响CL成为这个时代最长时间里均衡的无冕之王,它的均衡与完美,体现在它仿佛没有边际的宽容度上,虽然没有像五夹板那样可以随心所欲的制造
刁钻的弧线,也没有P500般的梦幻手感,但往下说在台内的环节里,CL传承着像五夹结构般的精准控制和熟悉的纯木手感,在挑打大有取代搓摆的技术进化中,五夹纯木面对回摆的短球也许只能忍气吞声的糊弄过去,但CL却可以用一板响亮的挑打,告诉对手在我面前回出这样质量的短球是一种多么不严谨的形为。而往上说发力阶段,CL的弧圈很快,可比不了同期重碳板的快,CL的弧圈转,也明显没有五夹板那样转,但速度、旋转在CL的弧圈法则中得到最为完美的平衡,与二者完全契合的还有CL特有的力量感,这是一种从纯木中迸发出的厚重,连绵不绝的压迫,给人一种将要窒息的感觉,演绎出大球时代中国乒乓特有的技巧性速度与力量。在这个时代晚生于CL的一大批染色七夹底板身上,你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丝CL般的影子,或更加扎实,或更加灵动,即使在后来CL的板身对于弧圈性能更加强调,但经历了金字、蓝标、黄标等多个版本之后,CL还是CL特有的均衡味道。
CL的均衡同样体现在它是一道分水岭,对于业余球友来说,会不会发力成为决定水平高低的又一道标杆,会发力者手中的CL是全能利器,不会发力者只会抱怨CL难控制,弧线短。所以在业余乒乓圈里,练技术买CL也许是最靠谱的万能推荐,CL的均衡,让它成为一面镜子,没有五夹的漂亮弧线,也没有纤维的加速放大,你给了它什么,它就公平的还给你什么。如果夸张点说,各家厂商能够找到不断让木材加硬又不失本质手感的办法,像CL这样的结构有可能还能再用100年。
在这个时代,与CL一同耀眼的当然还有OC,但后者显然只能称的上是个枭雄,强大到足以开山裂石的正手弧圈和反手配胶的世界性难题同时出现在一块底板上,OC天生就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矛盾体,显然均衡与它无缘,王励勤可以用它单骑走千里,但不是人人都能够拥有这个男人一身结实的肌肉和不望回头路的强大内心。
从复杂到简单,就是Innerforce眼中的未来
Innerforce是蝴蝶给内置纤维结构起的好听名字,Innerforce的产品线也可以说是内置纤维结构的一个缩影,其实很多厂商旗下都有着内置纤维结构,性能不俗的产品,可只惜在整个四十毫米赛璐珞的时代里,这些球板大多都只是昙花一现,唯独在坚持的也只有蝴蝶自己。这其中的原因既复杂又简单,乒乓球是个讲究传帮带的运动,也像前文提到的,别说是专业队,就连业余对于纯木结构手感的几十年来的遗传性偏好绝不是短短几代产品就可以改变,纤维底板拼手感天生就落了下风,更别提还有红线七夹这样的万金油结构如狼似虎,再者就连纤维本身,外置纤维结构在均衡稳定的方面也要超越内置阵营太多,VISCARIA就是极好的证明,论性能,这支纤维板几乎已经是外置芳碳五加二均衡的极致,数十年不温不火的长期处于蝴蝶品牌高端产品的畅销名单中,张继科的使用让VISCARIA销量暴增有明星效应,更是对其性能的肯定。从某种程度上说,赛璐珞时代能称之为均衡之王的还要算上这支VSICARIA,因为它同样是一面镜子,想要体会到芳碳纤维均衡稳定的魅力,要先过了连续发力这一关。
单从乒乓球板结构的发展来看,Innerforce诞生之时是一心要做一名三好学生的,把纤维埋入力材之下,不发力时底板表现的像纯木一般,一旦发力,纤维层开始起作用,澎湃之力连绵不绝,懂球的人当然能看出来这是一套台内控制和出台相持都要兼顾的套路,也真实的对应着赛璐珞时代后期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台内球的纠缠越来越少,但下旋转上旋多多少少还是需要点心机,一个回合之间后几板对拉决出胜负的情况越来越多,对于中国队来说,以前是要求全台进攻无死角,现在要求退上两步也必须都能拉的上还要有质量,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马龙和张继科是现在最强的两名选手——他们都是反手技术出众的球员。要知道当年波尔在大赛上祭出反手反拉这个绝活的时候,还是吓坏了不少小朋友的。按理说Innerforce面对这样的技术需求,它面向均衡的设计初衷应当是国手业余人人必备,只可惜对于赛璐珞来说,Innerforce终于还是没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小力量下像纯木板一样的震手感有,但却不如传统结构那般精准,也不如外置纤维来的干脆,发上力倒是极为惊艳,涡轮增压一般的效果神挡杀神,但在力量过渡上又有问题,从小力量到大力量的过程中,底板对施力的反馈显的有点跳跃,在激烈的对抗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启动六脉神剑。对于追求精细控制都快要到了指甲盖上的中国队来说,这样的性能表性是断然不能接受的。我们总是在像讲故事一样说马琳的手感在世界上难出其右,除了比赛上各种奇招之外,最好的证明就是他用的底板亚萨卡YEO这支底板对力量的反馈上其实是和Innerforce差不多的,都不够线性,区别是在于YEO不用力的时候硬,一旦发上了力反而软,所以相比Innerforce在国内球友中并不高的普及率,直拍烧友必烧的YEO鲜有人能用的好,也说明了线性的力量反馈对于均衡来说是个大前提。
如果要把Innerforce与均衡相结合,就必须加上新材料球的前提。虽然新球只是比赛璐珞变重了一克都不到,但球的旋转却变化明显,观察新材料球上马后的比赛,多拍回摆的发接发回合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意外,新球弱化的旋转特性让高手间的发接发变由复杂变的极为简单,三板之内必有一方拧拉之后转为退台相持 ,就在前几个月乒乓球对于台内的理解还是不过多的作纠缠,如今已经变为根本不纠缠,如果台内台外之前已经是三七开的话,现在也许正向着二八开的比例迈进,乒乓球制胜的重心已经完完全全的落在了退台后的较量,Innerforce超强的相持能力恰好与这样的需求吻合,因为无论你发球多么精妙,连续吃发球早就不太可能,甚至连避免对方直接拧拉都变的困难,台内回合的进一步减少也恰好掩盖了Innerforce小力量手感稍木,力量转换之间不线性的问题。从头到尾都在使劲的路数下,Innerforce显然是球质上的佼佼者。虽然中国队目前还没有人使用这个结构的底板,但在国家队里一直都有这么一句话:”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无明显漏洞“。放在底板上理解,在次要方面的表现够用的前提下,让强的方面更强,正是未来Innerforce眼中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