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两排俑之间的土堆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挖掘?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很简单,兵马俑是干什么用的,肯定是给秦始皇陪葬用的随葬品,既然是陪葬品,就必须深埋地下,以示秦始皇死后也可以指挥千军万马征战四方。如果把兵马俑立在地表,难道要秦始皇每天晚上爬出地面来指挥吗?兵马俑既然是深埋地下的随葬品,那么它的陈列就成了一个很大问题,因为数量众多,规模巨大,就需要挖很深的陪葬坑才陈放这些高档的随葬品。
秦始皇兵马俑的陪葬坑面积有
19000多平方米,相当于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里面陪葬有8000多个比成人还高的兵马俑,这么大的规模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不但是西安旅游的名片,更是中国旅游的招牌了。既然这么大的规模,而且是在地下,这就相当的考验当时中国工匠的技术和才华了,2000多年前,既没有钢结构,也没有混凝土,光是挖这么大面积的坑就是个巨大的工程,更何况作为陪葬坑,要进行封土回填,还要保证到每个兵马俑站立不倒,不破不损。
按照现在的思维方式,绝对是挖一大坑,把兵马俑整齐排列,搭上钢结构,然后封顶填土,谁要接下这活肯定赚不少钱。但是那会没有这些高科玩意,更没有那个施工技术。
聪明、智慧的中国工匠们想到了非常经济、实用的施工方案,既然要进行回填,而且要封土,那么只挖出兵马俑站立的地方,其他的区域不进行挖掘,这就是题主所说的两列兵马俑之间的土堆,它有个专用名词:土隔墙!
土隔墙的出现不但让工程量大大的减少,更是让整个工程变得非常的稳固,土隔墙并不是只挖得剩一堵土墙,工匠们对土隔墙进行了加固,在墙体上面撘上夯土,并钉入木板进行墙体固定。想象的说,就是现代工程上的承重墙!
挖完了兵马俑站立的坑道,固定了土隔墙的墙体后,就要进行坑道的平整,大家去看过秦始皇兵马俑的都知道,那些千军万马站立的坑道都是铺设了地砖的,这种地砖的铺设既保证了兵马俑站立的平整和稳定,还有防水的功能。
坑道平展完毕,就要开始防止兵马俑了,工匠们把烧制完成了陶俑按照事先设置好的位置在坑道一一摆设,兵俑站什么地方,将俑站什么地方,马车放什么地方,都有非常详细的布局。
兵马俑放置完毕后,就要开始进行顶棚处理了,那么前面的土隔墙的另外一个功能就出现了,由于两堵土隔墙之间只有三、五个兵马俑站立的距离,目测也就三米左右距离,工匠们就会在两个土隔墙上面搭上横木(石)板进行封盖,然后在木(石)板上填土,夯沓,那么整个兵马俑的陪葬坑就算施工完成。
上个世纪70年代秦始皇兵马俑意外发现,整个发掘工作进行了几十年,直到现在兵马俑陪葬坑内的土隔墙也没有做任何的挖掘,因为就算是现在要挖掘掉土隔墙也是个非常大的工程。
土堆是干什么的?这问题不好回答,也许只有我可以回答。
很多人会告诉你,那是承重的土堆。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没那么简单,是承重的,都挖开了还承什么重?有什么重可承?
有人说是文物,土堆也是文物?那到处都是文物了,哪里没有土堆?哪个土堆历史短?
秦始皇的墓为什么还没开挖?是技术力量不行?其实和一个传说有关。
兵马俑是秦始皇阴间的兵将,用于保护秦始皇的,当年大方士徐福真的出海了?其实是秘密的给秦始皇修炼阴兵。
大方士徐福早已经算出秦始皇的死期。亲自监督陵墓的建造,而且在坟墓里下了方士秘方。
这秘方可以让兵马俑复活,秘密就在承重墙里,所以不敢打开,不敢破坏,否则会有灵异事件发生。
当年挖掘兵马俑时,有一段承重墙被挖开一个洞,当时整个乱套了。人们都神志不清,无法动弹,像做梦一样。看着兵马俑来来往往。
当时有人无意中踩落一泥块,正好挡住了洞口,人们才恢复正常。
当时的考古队,不敢继续挖掘了,在全国秘密寻找破解之人,当打听到一流浪老道,老道无意中说出我的名字。
最后我被请进了中南海,我用尽我方士一门的秘方和法器,才整个封住了那个通往黄泉之路。
看到图中兵马俑有不少双手都失去了,那是被我用法器打断的。
我吐出数口鲜血,告诫此土堆挖不得,因为短了黄泉之路,因为法术用尽,法器尽毁,从此我就变成了普通人。
没事我也学会了上网,还玩起了自媒体,又在这里看到了这个问题,就回答了。
简单地说,这土堆也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物,不能随便挖掘。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为什么2000多年前的兵马俑能近乎完美地保存到现在?这其中有很多因素,但设计者的智慧是决定性的。
现场观摩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小伙伴们,除了看到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兵马俑外,应该会注意到这些兵马俑并非一个挨着一个,排成一个巨大方阵,而是被一些纵横交错,像土墙或土堆一样的建筑分隔开来,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方阵。
这些土墙究竟有什么用处?这也是不挖掉它们的原因所在。
1,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
大家应该都玩过“多米诺骨牌”的游戏,把骨牌排好以后,推倒第一个骨牌,其他骨牌便会依次倒下,就像发生“连锁反应”一样,这便是“多米诺效应”。
兵马俑的高度和真人身高差不多,而且都是中空。如果众多兵马俑横成排,竖成列,排成一个规模巨大的方阵,万一其中一个兵马俑倒下,便很有可能形成“多米诺效应”,毁坏一大批兵马俑。古人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把一个巨大方阵分隔成一个个较小方阵,一个方阵损毁了,并不影响其他方阵,可以最大限度防止损失扩大蔓延。
2,发挥承重作用支撑顶盖
兵马俑被安放在坑中后,封闭现场时并非采用传统填埋土的方式,而是在坑上加石板防护盖,然在盖上再加土覆盖和掩藏,但兵马俑坑面积太大,不可能制作出一个全幅的巨大盖子,所以设计师设计建造了一些横七竖八的土墙。
这些土墙既属于构造墙,又属于承重墙,既能分隔空间,又有承重作用,共同支撑兵马俑坑的大盖子,使得整个墓封闭严密,建筑坚固可靠。即便盖子坍塌,也会分片塌下,不会整个一下子全塌掉,因此可以最大限度控制损失范围,否则坑里的兵马俑会遭受严重损坏。
当年专家发掘秦始皇陵兵马坑时,发现很多兵马俑都保持着最初的站姿,有的甚至色彩鲜明,栩栩如生,没有受到任何破坏,这跟兵马俑坑独特的“土墙”设计密不可分。既然古人智慧和设计如此高明管用,我们宁可保留“土墙”原貌,也不能贸然挖掘。
此外,这些“土墙”本身就是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于研究古代建筑技术、城池构建情况,都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必须好好保持原貌,否则一旦失去就会追悔莫及。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诺曼底登陆,盟军集结288万大军最后伤亡是多少?
在诺曼底登陆战役,美军战死16293人,其实损失不算很大。美军在塔拉瓦那么一个小环形礁,登陆战还战斗负伤3318名,战死1085名。
德军在整个法国海岸和水域投放了200多万枚水雷和地雷。B集团军群直接负责守卫海岸线,有38个师的兵力。庞大的高射炮兵军沿集团军群整个正面分开配置。希特勒已经下令:军队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退到新的防御地区,每个军人都会与敌人拼杀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而决不退后一步。
如果计算整个盟军的战斗阵亡,负伤,非战斗伤亡,那么,盟军在诺曼底战役伤亡12.2万人,德军则损失了40万人。德军被击毙,俘虏的师长到集团军司令就有20人,还损失了3500架飞机和3万多辆坦克装甲车和汽车。整个B集团军群完全被打爆了。
盟军的288万军队,实际上陆军就只有36个师,其中有10个装甲师。总体来说,诺曼底战役德军打的很差,毕竟从1941年开始就建设阵地,光是地雷水雷就用了200多万颗。
建立了大量永备钢筋混凝土工事,俯视滩头的坚固而隐蔽的火力点,大量的铁丝网,地雷,木桩等等防御措施。结果都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
盟军在6月6日登陆,6月7日,希特勒把5个装甲师给了隆美尔,要打反击。结果这5个装甲师在向登陆点推进的过程中,从100-200公里预备队位置赶来,全被强大的盟军航空兵火力压制了,根本没有办法成建制地投入作战。
登陆战,滩头第一线的部队只能组织有限的战术反击,真正大规模的战役反击,必须依靠在纵深的机动装甲部队,但是,德军在纵深的装甲部队在半路上,就被美军航空兵打了。结果就是,诺曼底战役,德军随后发生了崩溃。